24.03.25—24.03.27
鑫業(yè)網絡團建游記
不忘初心 | 牢記使命


為了凝心聚力,讓員工感受到公司和諧友愛、陽光積極的良好氛圍,讓員工放松心身,緩解工作壓力;也為了感恩全體員工的辛勞付出,同員工一起成長、一同收獲、一起展望未來!2024年3月25日,鑫業(yè)網絡、早鷹集團特意開展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徐州之旅團建活動。

懷揣著激動的心情,洋溢著喜悅的笑容,精力滿滿,前往我們的目的地——中國礦業(yè)大學。在路途中大家激情滿滿,一路有說有笑,更有同事主動走到大巴車前,表演起節(jié)目。不得不說,“鑫業(yè)”真是人才濟濟,唱歌、朗誦、講笑話等等內容豐富多彩。




經過了7個小時的車程,我們到達了礦大。外面雖是細雨蒙蒙但三月的礦大是浪漫的,被花海包圍的浪漫!來到這里,才算真正明白了“歲月靜好”的含義,簡單的紅房子書亭在花瓣的陪伴下都顯得那么的美好如初。




礦大是個美好神奇的地方,不僅有明亮大氣的圖書館、頑皮可愛的黑天鵝、寬敞高級的網紅食堂,更是以最包容的姿態(tài)承托著青春的重量,每個夢想在這里都能開花結果,每個礦大學子在這里都擁有無限可能。鑫業(yè)的小伙伴們在礦大校友的帶領下重回到大學校園,就像回到了夢最開始的地方,全體鑫業(yè)人始終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保持著一顆熱烈的心,勤奮,求實,進取,奉獻!

晚上,夜幕降臨,徐州的網紅夜市成了鑫業(yè)小伙伴們的打卡點,每一個攤位前都擺滿了各種的誘人食物,主打“肉眼可見的美味".





第二天早餐后,全體鑫業(yè)小伙伴們精神抖擻地去爬云龍山,云龍山不算高,但山木青翠,人文景觀眾多:宋代的放鶴亭、招鶴亭、飲鶴泉、張山人舊居;明代的興化禪寺;清代的大士巖、山西會館、御碑亭......一路上跟著導游順著石階往上爬,周圍的景色引入眼簾,小伙伴們絲毫不覺得累。登上山頂,整個徐州城的景色盡收眼底,十分壯觀。





徐州,兩漢重地,劉邦故里。徐州,是中國漢墓最多的城市。徐州博物館,不僅是一處展覽漢文化的重地,更是歷史的見證者。館內的主要展覽包括“古彭千秋”、“大漢氣象”等七大單元,展示了超過五千件的珍貴文物,其中包括土山東漢彭城王墓出土的寶物和乾隆行宮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,它展出了400多塊畫像石精品,讓我們得以一窺漢代人民的日常。鎮(zhèn)館之寶是來自獅子山楚王陵的金縷玉衣,這件工藝精湛的玉衣被稱為“天衣無縫”,是探索漢代文化不可錯過的珍品。



中午,全體鑫業(yè)小伙伴在極具徐州特色的云龍山莊享用午餐,品嘗了各式各樣的徐州美食。



用餐結束后,一行人漫步在云龍湖畔,微風吹過湖面,泛起層層漣漪。徐州的云龍湖三面環(huán)山,面積大于西湖,主要分為東湖,西湖,小南湖以及珠山四部分。不是周末,這里的人很少,可以安靜悠閑地在湖邊漫步。到了傍晚,如果遇上落日晚霞,那就是絕美!



離開云龍湖,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了淮海戰(zhàn)役紀念塔。導游為大家講述了關于這場戰(zhàn)役的悲壯歷史。這座高達60米的紀念塔為了紀念淮海戰(zhàn)役的勝利而建立,不僅見證了曾經的戰(zhàn)爭歲月,也彰顯了我國革命歷史的艱辛與偉大。紀念塔的建筑風格十分莊嚴,高聳入云,巍峨壯觀。塔身以簡潔的線條和幾何形狀構成,體現(xiàn)了現(xiàn)代建筑的簡約美。在塔下,我們感受到了它的歷史沉淀和莊重氣息。塔的造型寓意深刻,代表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不屈精神,讓人深感敬佩。





第三天一早,鑫業(yè)的小伙伴們乘車前往徐州邏輯編程學院、江蘇中創(chuàng)機器人研究院參觀學習,深入探討同行的教育教學理念,通過學習希望在編程教學領域不斷提升自我。





這次團建之旅,說來也十分幸運,回程前我們恰好遇上了云龍山每年一次的廟會。戶外市集,非遺、文創(chuàng)、傳統(tǒng)美食應有盡有,還有不少手工藝者、獨立設計師、古著收藏家、老手藝傳承人參與展示。市集呈現(xiàn)了人潮洶涌的景象,或獻藝,或賞景,大家玩得不亦樂乎。




春意款款,歲月緩緩,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。這次團建活動,豐富了員工的業(yè)余生活,提升了員工的精神面貌。同時,也拉近了同事間的距離,進而推動今后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,促使鑫業(yè)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昂揚的斗志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,推動工作更上一層樓!

徐州位于中國江蘇省中部,是一座歷史悠久、文化燦爛的城市。徐州是中國優(yōu)秀旅游城市之一,擁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,如云龍湖、云龍山、彭祖故居等。徐州是中國重要的工業(yè)城市,以鋼鐵、煤炭等資源為主要支柱產業(yè),經濟發(fā)達。同時,徐州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,鐵路、高速公路、水路交通發(fā)達,便利出行。徐州人文薈萃,文化底蘊深厚,孕育了許多名人,如古代文學家張繼、現(xiàn)代文學家汪曾祺等。